一、為什么應該討論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區別?
碳水化合物現在已經因為躺了精制糖的槍,而被部分不太清楚相關方面知識的特殊需要人群(比如減肥者,糖尿病患者)盲目地拒絕。殊不知,不分青紅皂白地拒絕攝入碳水化合物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損害。對于一些人來說,很有可能搞不好肥沒減掉,倒還搞出一身病。
因此,讓大家明白碳水化合物、科學領域中的“糖”和生活中所說的“糖”之間的區別,是非常有必要的;由此帶來的代謝疾病預防控制效應的進一步提升,也是很有公共衛生學意義的。
二、“碳水化合物”是什么?
碳水化合物(Carbohydrates),是由碳(C)、氫(H)、氧(O)三種元素組成的有機化合物。當初之所以叫這些化合物“碳水”,則是因為當時的人看到的所有這類化合物,分子式中氫和氧的比例都正好和水一樣,是2:1。雖然后來我們發現有例外,譬如 @劉一鳴 提到的鼠李糖的氫:氧就是12:5,但是當時的人哪里知道有這么個奇葩會在后面殺出來啊摔!而當他們這么叫了幾十年之后,咱們也就只能跟著這么叫了。
1998年,FAO/WHO根據化學結構將碳水化合物分為三大類,目前已經作為被廣泛承認的分類方法寫入營養領域教科書:
糖(saccharides),平常大家熟悉的葡萄糖、白砂糖、木糖醇就是這一類的成員。
寡糖(oligosaccharides),又稱低聚糖,為3~10個單糖通過糖苷鍵構成的聚合物。的栗子有麥芽糊精和低聚果糖。
多糖(polysaccharides),為10個以上的單糖分子通過1,4-或1,6-糖苷鍵相連而成的聚合物。
三、“糖”是什么?
營養科學領域中所說的“糖”,只指屬于Saccharides的單糖、雙糖和糖醇。
從上面的碳水化合物的定義,大家已經能夠發現,糖只是碳水化合物大家族中的一類。只是由于碳水化合物大家族中很多分子的名字里都有一個“糖”字,一些人才會把碳水化合物誤稱為“糖”。就像核苷酸形成寡核苷酸、多聚核苷酸一樣,各種糖互相連接形成寡糖、多糖。它們一起才組成了碳水化合物大家族,所以糖不能代表碳水化合物。
科學研究中有時會把一些大分子碳水化合物稱為“XX糖”(比如“瓊脂糖”),但是嚴格按現在的分類來講這些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并不屬于“糖類”,只是由于歷*大家習慣了這么叫就繼續叫下去。
根據FAO/WHO標準,糖類又分三種:單糖、雙糖和糖醇。
單糖:不能被水解的簡單的碳水化合物,按照羰基在分子中的位置可分為醛糖和酮糖。有名的代表有葡萄糖,以及構成DNA的核糖。
雙糖:由兩個單糖分子結合而成,也就是我剛剛說的兩塊磚抹上水泥拼在一起變成的結實的大磚頭。有名的代表有白砂糖的主要成分蔗糖,學生物的應該知道海藻糖。
糖醇:是單糖還原后的產物,有名的代表是木糖醇。學醫的肯定對甘露糖醇也不陌生~讓人腹瀉和利尿的*利器啊~
我們生活中所說的“糖”,只是Saccharides這一個類中的特定幾種
科學領域里說到“糖”代指的糖類可多了去了,大家都知道葡萄糖、蔗糖、乳糖(Lactose)是糖,稍微學得多一些的會知道核糖(Ribose)、半乳糖(Galactose)和木糖(Xylose),可是你們知道糖類里面還有阿拉伯糖(Arabinose)、甘露糖(Mannose)、赤蘚酮糖(Erythrulose)、來蘇糖(Lyxose)、景天庚酮糖(Sedoheptulose)等等奇奇怪怪的糖嗎?還有些根本都不叫“X糖”,居然也是糖類,比如甘油醛(Glyceraldehyde,化學式C3H6O3)。
和這些一比,我們平時生活中說來說去的白砂糖(蔗糖)和葡萄糖簡直就是滄海一粟啊!
四、誰該多吃,誰該少吃?
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砂糖、葡萄糖、果葡糖漿一類的東西,都是叫做精制糖。人工添加的精制糖的攝入不會帶來任何額外的營養素,它進到身體里唯yi的目標就是給你提供能量。什么你說你能量已經吃夠了?那它就變成脂肪堆在你身上,然后把你變胖,再讓你得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之類的病,除此之外再無他用。
而碳水化合物則不同,由于家族龐大,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在機體內有著多種重要作用。從決定你的血型到幫你節約蛋白質消耗,再到在腸道中被分解后營養腸道上皮細胞,碳水化合物無處不在。
如果盲目不吃碳水化合物,就算先不看碳水化合物缺乏引起的自身蛋白質分解等等后果,想想這么做造成的能量豁口只能全都被脂肪和蛋白質填滿,畫面也實在是太美,讓我不敢看啊。
所以結論就很明顯了。我們應該少吃精制糖和含有大量精制糖的甜食(比如冰淇淋、含糖飲料、蛋糕等),但是該吃夠的淀粉類碳水化合物,比如谷物和薯類,那是一口也不能少的!